【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提到人民公社这个词,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毛主席所在的时代,想到大食堂,以及当年出现过的一些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这项制度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一次尝试,可在我们的印象中,因为脱离经济基础,所以这项制度早就成为历史,是一段遥远的记忆。

然而,其实我们的记忆也会出现一些偏差,人民公社的确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可是人民公社并没有消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而且还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个活到最后的人民公社,就是周家庄,一个到处体现着毛主席时代特色的村庄,一个在2004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5000元,远超全国农民收入3255元的小地方。

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希望,让我们重新找回了时代的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早就已经尘封于历史中的人民公社会活到现在?为何周家庄能够逆流而上成为新时代的奇迹?

一、周家庄的人民公社

想要了解周家庄的历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周家庄的人民公社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记得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曾提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其主要原因就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应对危机,只有中央集权才能够确保农业大生产,应对各种天灾。

周家庄的人民公社其实也有点类似,周家庄在建国以前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但经历三大改造以后,农民逐渐的从个体农户变成了农村合作社中的一员。

等到后来人民公社建成以后,原本松散的落后的农民,逐渐拧成了一股绳,在确保了所有人拥有足够土地的基础上再次爆发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绝对优势。

当时村子里的人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起来粮食产量大丰收。

在毛主席时代,周家庄真正赶上了这波发展红利,村里的粮食成倍增长,大多数人都摆脱了极端贫困。

根据数据显示: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比去年增加了52%。1980年,周家庄的棉花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4.8倍,到1979年时,集体还拥有161万元的盈余。

在此感召之下,周家庄的人民们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习惯,并且对于平均分配人人平等的生产模式深信不疑。

西方政客经常说:“老百姓只喜欢看得见的好处。”这话虽然说的不对,但对于此时的周家庄来说倒也是可以,这也成为他们坚持人民公社的动力。

二、维持公社体系遇到的压力

岁月变迁,毛主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邓小平开始主持改革开放,其中的改革就是“包产到户”,解放农村的生产力。

就在全国欢喜的分田地时,1982年的周家庄却迎来了剧烈的大讨论。记者也曾采访过周家庄的村民刘建中,他当时参加了讨论大会。

他表示:大家都知道集体经济基础比较好,开会讨论是否要分地的时候,除了一两户之外,其他社员都不同意分地到户。

当然,当时有一种大势所趋的感觉,虽然周家庄的人99%都支持公社制度,但外部的各方压力却接踵而至。

根据另一位社员说,河北省在任命一名县委书记时,指派任务就是要将周家庄的土地分掉,后来还是中央的一位领导点头“让再观察一下”。

当时压力很大,周家庄的公社老书记雷金河,他不认为上面的政策是错的,可是他又觉得,公社制度的确给周家庄带来了巨大发展。

改革必定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如果强行分地,只会挫伤社员的集体生产积极性。因此,雷金河决定坚持下来,继续走集体道路。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省市县三级领导层层要求完成承包土地任务,各方压力大的,让众人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雷金河,被各方劝说。

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先后多次向上级反映事实情况,在没有得到明显回复后,他又将目光盯上了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李尔重在身上。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